2025年4月9日下午,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研究生在学院教师的带领下先后赴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通过“理论+实践”“观摩+互动”的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实践教学。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陈列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审判日本战犯为主题的博物馆,审判席、被告席、证人席等细节重现了当时的庄严氛围。参观学习过程中,讲解员通过专业的解说为同学们高度还原了1956年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场景。

而后,同学们认真观看学习了纪录片《正义审判》。这场审判是中国人民首次在自己的土地上,独立运用法律武器对侵略者进行的审判,彰显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通过学习,同学们更进一步地领会到这场审判不仅定性了日本的战争责任,更展现了新中国为和平所付出的智慧与勇气。


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定格,更是一面映照未来的明镜。它时刻提醒我们: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但和平需要代代守护。

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是二战期间日本在本土及海外占领地设立的18座战俘营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该战俘营见证了人道主义被肆意践踏的历史,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工友与外国战俘之间的患难情谊。踏入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陈列馆,灰暗的围墙与复原的电网瞬间将同学们拉回1942-1945年的时空。展馆内,复原的战俘营房、锈迹斑斑的镣铐、泛黄的照片,无声控诉着日军对美、英、加等6国2000余名战俘的残酷压迫。学术研究需跳出书斋,关注历史对现实的映射。战俘营作为日军“技术储备”的定位,揭示了战争与工业剥削的关联。幸存者约瑟夫·皮塔克1992年重返沈阳的记载,展现了历史创伤的长期影响。同学们站在战俘营的“死亡墙”前,深刻地意识到和平的脆弱性。


参观结束后,同学们表示深受触动,认为这是一堂意义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实践教学。通过学习,提升了自身对社会阶级问题的认识和把握,理解了社会矛盾的特殊性,进一步领会了从社会矛盾的视角,科学评价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加深了对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的认识和把握,深刻理解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